這天一大早,冬日暖暖的陽光鋪灑大地,惠州市第三人民醫(yī)院家屬區(qū)的保安亭門外便堆滿了鼓鼓囊囊的袋子。護理部的羅主管等一撥護理人員在清點著,看到這場景,不知情的路人甲乙丙丁蒙圈了,這里面究竟是何乾坤?
只見羅主管打開袋子——原來里面盡是新鮮飽滿的番薯,她說這些都是惠州市第三人民醫(yī)院的護理人員們向貧困戶購買的番薯,可以說是“扶貧番薯”、“愛心番薯”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這事情還要從一個詞——“精準脫貧”說起。
“精準扶貧”是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,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(qū)域環(huán)境、不同貧困農戶狀況,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、精確幫扶、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,是個人訂制式的扶貧。
2016年夏天,為做好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幫扶工作,惠州三院領導帶領扶貧小組到扶貧掛鉤聯系的惠城區(qū)蘆洲鎮(zhèn)嵐石村開展“精準扶貧脫貧”對接及慰問貧困戶工作。陳小凱副院長、護理部劉仁蓮主任對接的貧困戶是一個五口之家,這家有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太太、一對殘疾人夫妻和兩個未成年的小孩。
他們住在潮濕逼仄的泥磚瓦房中,簡陋而破爛,四處漏風漏雨,隨時有坍塌的危險。一家人生活拮據,吃的是粗茶淡飯,穿的是別人施舍的舊衣服,主要靠種植蔬菜和政府的救濟維持生計。
為了解決他們生活的難題,陳小凱副院長及劉仁蓮主任制定了精準扶貧策略,前期募捐了6000元用于購買番薯、雞、鵝等種苗供其栽種和飼養(yǎng),后又再次募捐8000元為其購買了黃牛,以創(chuàng)造基礎條件,讓其自力更生,以勞動謀求發(fā)展,正所謂“輸血”不如“造血”,這樣通過有計劃地幫扶,既方便了大家購買農產品,也有利于讓貧困戶自食其力最終實現脫貧致富。
陳小凱副院長(右)、劉仁蓮主任(前)記錄對口扶貧家庭實際困難情況
現在番薯成熟了,養(yǎng)的雞和鵝也可以出售了,劉主任了解情況后,積極發(fā)動護理人員們伸出援手,獻出愛心,并多次與醫(yī)院黨委辦協(xié)作,共同幫助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。消息一傳出,護理人員以及其他醫(yī)院職工紛紛響應,將貧困戶的幾千斤番薯、幾十只雞和鵝搶購一空,銷售總額達12550元,讓該貧困戶一家樂開了懷。接下來,我們將繼續(xù)鼓勵他們種植農產品和飼養(yǎng)家禽,繼續(xù)幫助其產品的銷售。
在惠州三院護理人員們的心里,那不僅僅是一袋番薯、一只雞、一只鵝,而是一種無價的慈善和愛心,一種社會的正能量。她們把不僅把艱辛的汗水灑落在救死扶傷的臨床一線,把沉重的責任擔在柔弱的雙肩,把珍貴的青春用來呵護生命守衛(wèi)健康,同時也把扶貧救弱的大愛送到了貧困群眾的心里?。ㄉ裢庖粎^(qū)
許燕如)
附:
|